網頁

2020年5月21日星期四

生日願望 !




人生有多少個10年, 今天 生日願望 !
最好可往東歐捷克布拉格、匈牙利布達佩斯旅行
 (多次無緣前往) !
 毎年有能力 (有零用錢, 有伙伴) 往日本旅行、韓國旅行,
 最好可以 往日本居住上一個月。
 最後是祈望再次往歐洲花園「瑞士亅旅行。
 (2007旋風式到過[瑞士]一遊)
 希望 全部一一達成 !感恩

天台學校曾是香港上世紀50至70年代的特色



天台學校曾是香港上世紀50至70年代的特色,但隨着徙置區清拆,天台學校亦而成為歷史。慈善團體及教會等組織便向政府申請利用7層徙置大廈天台開辦學校,故此天台學校大多為私校,高峰時期全港共有192間天台學校。當年的小學生現今已是花甲老人,但對小時候的校園生活仍歷歷在目。

有學生11、2歲便要打工幫補家計,結果小學未畢業就要離校,潘老師為了幫助這群被迫輟學的學生,就着他們下班後,於晚上返回天台學校上課。潘老師親自授課,教中文、國語,以及人生道理,「我想佢哋繼續讀書,要讀書做個好人。」席上幾個學生當年曾獲老師出錢出力扶持,現今步進退休之齡,希望組成同學會後,可組織義工活動,回饋社會。

「學生曳會被老師打手板,你返去同阿媽講,阿媽會讚老師打得好添呀!」於昔日香港,學校操守未受政府部門嚴格監管,老師執行體罰並不罕見,基層家庭甚至贊同並默許學校體罰。潘老師形容,大多會以木間尺打手板,教訓較頑皮的學生。

天台學校設施雖然簡陋,但卻填補當年香港的教育需要。每月學費5元,校方會送書簿、校服、書包,加上志願機構提供的資助膳食,每月1元,就可於上學時享用2餐,「朝早就食營養餐,1杯牛奶加1塊麥餅,塊麥餅硬到可以拎嚟掟人,晏晝放學時,就食黃豆餐肉飯,日日如是。」

有人坦言,那些年每日食資助餐食到怕怕,長大至今望到午餐肉都掉胃口,但卻有人相當回味,並謂「諗起都流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