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文字系統
如果您学过日文,您就应该知道“和製漢語”是指汉语中本来没有,
日本人凭空创造的词汇。比如“大根”、“ 介錯”、“芸者”、“郵便”、“野球”等。
經濟,政治,民主,民生,人民,共和”都不是这种情形。
他开头写的“日製漢字”,就权当笔误吧。
实际上日文中也的确有一些日本特有的汉字。
比如”丼”、”峠”、”榊”、”躾”、”辷”、”辻”等。
实际上日文中的汉文词的90%以上都是中文中的既有词汇。
根据国立国语研究所的宮島達夫教授在六十年代统计,
日文出版物中最常用的1000个汉文词汇中有902个词汇是
明治维新之前既已存在的词汇。
完全新造的日文汉语词汇是很少的一部分。
曾经有人说现代中国人脱离了来自日文的外来语就无法张口说话。
但现实是日本人脱离了来自中文的词汇就完全无法说话写作了。
中国人还可以用古文沟通。日本人则要回溯到飞鸟时代
(公元七世纪)之前的古日语。那才是真的无法说话呢。
日文中有大量中文词汇,甚至直接使用了中文的书写系统,
这和欧洲使用拉丁字母或西里尔字母不同。
欧洲各国即便使用这两种书写系统,
也是用这两种表音符号来书写本民族语言。
日文的汉语词汇是直接采用中文的文字和词汇。
前者像越南文采用了法文的书写系统,
后者相当于西班牙文和意大利文的关系。
“經濟,政治,民主,民生,人民,共和”在中文古籍中都可以找到确切出处。
日文的汉文词汇九成也如此。从比较文化学角度看,
中文对日文的贡献度远超过日文对中文的贡献度。
这一点基本上在日本学术界没有争议。 文化本来就是相互交流的。
日本本来没有自己的文字。
而且中国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东亚政治秩序的核心。
以至于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的各种法律、历史、公文都是用汉文撰写的。
懂中文,稍微有点古文功底的人都不难读懂当年留下的各种文献。
日本在汉文汉字流入之前,还处于石器时代晚期的发展程度。
单纯用古日语,非但很难表达现代社会所需的概念和事物,
就连早一千年的各级政府也无法用古日语来行政。古日语的发展程度,
差不多和太平洋或者东南亚一些小岛上的原住民语言差不多。
即便是封闭的农村或者离岛,继续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活,
也无法完全脱离汉语词汇来进行社会生活。 单纯就依赖程度而言,
日语对汉语词汇的依赖远高于汉语对日语词汇的依赖程度。
在日本,言谈写作中的汉文词汇密度,基本上反映了受教育程度和修养。
如果您一定要强调“中文文化的主宰性及優越性”,
这一点至少在日本文化中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懂更多的汉文词汇是知识分子的基本修养。
<<日本经济新闻>>、<<朝日新闻>>等大报上的文章就是应该比<<日刊スポーツ>>、
<<スポーツニッポン>>、<<スポーツ報知>>这类体育报纸上的文章汉文密度高。
小学低年级学生才会写出满篇假名的文章。到了高年级,
想方设法在作文里尽量用汉文词汇代替口语词汇,以显示自己与低年级孩子的区别。
文化交流并不是恩赐。好用,拿来用就是了。 而且佛教也并非起源于现在的印度。
按历史脉络,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和今天的印度没有什么关系。
现在的印度,佛教人口仅占0.7%而已,
是印度的第五大宗教(还没有基督教人口多)。
印度全国的佛教徒恐怕还没有中国的一个省多呢。
按照地理位置,佛教发祥地Kapilavastu城在现今的尼泊尔Taulihawa,而不在印度。
要感谢,也应该感谢古释迦族和尼泊尔。佛教和印度大部分地区,
以及现在的印度都没有什么关系。
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远不如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佛教用语仍然在现代汉语中被使用的满打满算只有一百多个。
汉语词汇在日文中经常被使用的怎么算都有上万个。
宋史 王安石传》 以文章節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經濟為己任。
这是古文典籍中第一次以“经济”组合出现。
后世文章中“经济”这个词就常常被用来代替“经世济民”
在日文的汉文词汇中,从汉语古文中照搬或者转义
使用的词汇是绝大多数(占九成左右),
完全生造出来的和制汉文数量不到一成。日常使用的大概只有一百多个而已。
我在前面提到过,根据国立国语研究所的宮島達夫教授在六十年代统计,
日文出版物中最常用的1000个汉文词汇中有902个词汇是
明治维新之前既已存在的词汇。
汉文对日文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日文对汉文的影响。
在日本随手拿一份报纸或者文件,试图去掉其中的原生汉文词汇都是徒劳的。
即便有办法替换,别人也未必能看懂。
汉文在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是官方法令、文献的法定文体。
当时汉文的地位和拉丁文在中世纪欧洲、
法文在法国殖民地、英文在英连邦国家的地位差不多。
所以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知识分子普遍具有接近同期中国知识分子的汉文造诣。
当然,由于缺少科举这个驱动力,整体水平不如中国。
明治维新之后很长一段时期,翻译西方文献的工作
都是由这些接受过系统汉文教育的日本知识分子完成的。
所以翻译中大量借用古文词汇来诠释和表达西方哲学、法律、政治、经济概念。
随着这批接受过汉文教育的知识分子逐渐退出翻译界,
片假名音译变成了主流译法。因为缺少汉文功底,
是很难找到贴切的词汇的。
这种现象在GHQ统治到泡沫经济时期达到了巅峰。
片假名音译有个很明显的问题。从字面意思基本上无从推测词义。
只有懂原文种的人才能理解。但懂原文种又何苦去读译文呢?
片假名音译的普及还拖累了日本的外语教育。
日本人向来以学外语发音困难,和生活中大量使用片假名音译外来语有关。
当年海部俊树首相曾经在美国白宫用英语发表讲演(实际上只是读稿)。
台下很多记者到最后也没有察觉他在讲英语。还有记者说:“
日语听起来和英语很像。